-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以我青春 赴中醫之約
青春是歡快無憂無慮的,青春是迷茫沒有方向的。1997年大學畢業后,我被分配回家鄉工作。一次,陪母親遛彎路過縣中醫院,母親眼含淚水,對我說:“你考北京的研究生,走吧。”于是,我走上了赴京考研的道路。
青春之我 努力學習
2001年,我考上了中國中醫科學院梁峻研究員和劉暉楨研究員合招的研究生。在梁老師的引領下,我參與科技部基礎公益項目“國家重點醫藥衛生文物收集、調研和保護”。從那以后,我開始補習文物知識。2002年,梁老師和李洪曉老師帶著我一起去北京大學旁聽《甲骨文》和《魏晉南北朝考古》2門課程。在劉老師的引領下,我有幸認識了秦伯未的外甥女吳大真先生,參加《現代名中醫治療絕技》10余本書的修訂和編撰。同時,我也開始侍診余瀛鰲先生。青春之我是忙碌的,又是精力充沛的,也堅信“中醫一定不是慢郎中”。為此,我撰寫了碩士畢業論文《魏晉南北朝急救技術史研究》。2007年,我成為了一名中國農工民主黨的黨員。作為一名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成長起來的科研工作者,我深感榮幸。無論在生活還是工作中,我都深切感激著中國共產黨的無私關懷和精神指引,以及其所制定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
青春之我 在逐夢中奔跑
2017年,我參與主編的著作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華醫藥衛生文物圖典(壹)》(9卷21冊)和《甲骨文化與中醫學》陸續出版了,我也成為了一名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思想繼承人,師承余瀛鰲先生。跟名師,讀文獻,做臨床,45歲的我更加感恩,更加珍惜。我珍惜人到中年得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但我發現恩師比我更珍惜。平素少言寡語、惜字如金的老師,臨證時,不停地在說,不停地在教,從第一個病人開始,直到最后一個病人結束,三四十個病人,五六個小時,不厭其煩,不斷重復:“雞血藤、雞骨草、雞內金組成三雞湯,治療肝囊腫”“佩蘭治療口臭”“六味地黃丸去澤瀉治療腎病”“小茴香配元胡治療痛經”“桂枝茯苓丸治療子宮肌瘤”“路路通可以通輸卵管以治不孕”……他仿佛初為人父,在教牙牙學語的嬰兒。他向跟診的學生重復了3年,把一生所學傾囊相授。為了給我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他把我推介到國醫大師路志正先生門下。路先生常讓我坐在身邊,他唱方,我寫方。緊張的我常提筆忘字,他總是拿起一張掛號條耐心地寫給我看……這些掛號條都被我偷偷夾在了筆記本中。另外,我還跟隨仝小林院士、麻柔教授等名師學習。恩師們為弘揚祖國的中醫藥事業鞠躬盡瘁,為中醫藥教育事業廣播善種。我也在逐夢中奔跑,感謝中國共產黨的中醫藥政策,感恩老師們的諄諄教誨。
秉承師志 重構中醫藥文化自信
歷史的車輪在不斷地向前,五千余年的中華醫藥文明面臨著新的挑戰,也面臨著新的機遇。為弘揚中醫文化,我投身到尋找中醫藥文化的載體研究中,主持了北京市中醫藥文化資源調查項目“北京西沙屯藥王廟調查與研究”和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項目“藥王廟碑刻與中醫藥文化傳承關系研究”。在此基礎上,我積極參政議政,倡導“開展中醫藥文化傳播路徑研究,重構中醫藥文化自信”是我們當代中醫人的責任,積極申報中國農工民主黨北京市委的調研課題并獲得課題立項2項,分別是2022年度“關于推動中醫藥不可移動文物資源普查的調研”和2024年度“基于北京中醫藥祠廟騰退和修復建背景下的文物保護和國際傳播研究”,旨在為塑造中醫藥文化特色不可移動文物典范提供依據。同時能夠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進中醫藥文化傳播。
生逢盛世,當不忘初心,不斷超越,為中醫藥譜寫新的華章。
(來源:“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作者單位: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
( 編輯:閆奕 送簽:閆奕 簽發:趙品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